当然,UUZone本来也是. :) 天下本来没有“本来”,只是拿来说事的时候才有。 这里只是谈谈我作为旁观者和exSNSer的看法。
从今年年初谢文高调推出“一起”, 互联网上就一直不乏对其评论, 不过似乎以质疑者偏多,所以如今谢文的离开导致网上不少观点都是在应证当初的质疑。
“一起”给我的感觉非常mixed, “一起”这个名字很棒,某种程度上其名透视了sns的一个本质,谢文对互联网和SNS的认识也是深刻和老到的。 所以,最初yiqi秘密推出还不能见其面目的时候,我是非常之期待; 然而,当yiqi开始邀请注册的时候,它的facebook clone的面目让我相当失望,耐心进去看看才发现其内部其实还是有相当多的自己独到的设计,和照抄派的facebook clone有本质区别。 阅读谢的系列文章对其思路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不由得有些诧异,为什么这么好的概念(名字)、这么多的具体细节功能,却一定也要流俗到抄袭facebook呢?
一个公司内部的问题很难从外部真正了解,甚至从内部也难以彻底了解,作为过来人,我觉得讨论这些是非纯属多余,我更想试图一项情愿地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些猜想和感想。 所以与其是说“一起”,不如是说自己。
“一起”的定位和战略思维是我比较欣赏的,这是在当今中文sns抄袭、低俗风气弥漫时代中难得的有创新的思想,然而一起的执行上(实现)却从一开始就走上了facebook clone之路。 不过这却让我自己想到了uuzone的第一个版本设计也就是friendster clone的事实, 一起是怎么回事我不知道,但我们自己的往事还是记得的 -- 我们的原因是所谓资本压力、time to market、合作者思路不一致、团队理解程度等综合因素导致的 -- 当你有一些宏图大略之时,一些现实的因素摆在眼前: 宏图大略需要细节化,设计需要test error, 需要时间,但你有的伙伴需要你必须在x天内拿出原型(来建立他对你的信心、对团队能力的信心、建立其他方对这个项目的信心etc.),开发team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以及做的意义… 不幸的是,定位和目标越“高瞻远瞩”,能理解的人就越少,需要你“证明”的东西就越多; 团队越大,人越多,越established,能充分理解的人可能就反而越少,能深度沟通讨论的可能也越小。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时候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互联网创新,反而是由很少的几个人,很小的团队,很少的资本,慢慢做起来的原因。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各种传说的资本故事,大多是startup后期的事情,而且被刻意渲染过了。
一起的团队和资本好像来自于海量,他们是在中文搜索方面做了很多积累的公司,因此开发能力是相当强悍的,这和uuzone的初创队伍很类似,我们有相当多相当好的软件开发队伍。 然而我们的教训在于,软件开发很强的队伍事实证明未必是开发互联网应用很强的队伍,相反传统软件开发养成的一些好的习惯和流程,是互联网开发中是不适用的,加少一些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的因素,其实从后看看,自以为很强的开发能力反而开发不出好的产品。 “一起”从开始就推出了相当多的开发功能,这和我们过去犯下的错误很类似,然而这些错误在最初被看成我们自己的优势 -- 在看到一起这种高起点、多功能的设计,我不禁担心他们是否也会重复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 我存有类似疑虑的是台湾互联网blog家Mr. 6的公司和他们的服务。
谢文曾经说:2.0是革命 中国太落后太沉闷,我深以为然,中国的互联网其实现在是个很山寨文化的江湖,我属于不能适应的,或不愿意适应的,因此在uuzone之后,有不少人邀请我合作继续中文sns, 思考良久后决定还是找个自己可能会更适应的地方去玩 -- 我青春岁月中的前10年投入在一个我曾经认为有希望的地方,既然我已经失望了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判断错误,就应该立刻掉头,乘自己还有这个能力。
一个很有意思的偶然机缘是,恰好是10年前(98年)我在深圳作为微软 venus合作伙伴参加Microsoft的Venues计划发布会,曾经和谢文有一面之交,可能都没说过一句话,只是交换了一张名片,那时候我还初出江湖虽然非常稚嫩但对中国的软件未来充满期望;其后不久来谢文曾去南京访问我的公司,我恰好去张家港参加同学婚礼未能遇见,从此再也没有过任何交道。
絮絮谈了些不相关的事情,总结观点 -- 一起本来可以是个好的SNS, 然而不幸的是,它诞生在中国这个神奇的环境下,我们素来有着山寨为王的传统,谢文对sns和web2.0的远见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不能不能奏效反而还成为承诺不能兑现的理由。 也许不是谢文跟不上中国互联网的脚步,而是中国互联网还没有跟上谢文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