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走出一支农民创业大军
●目前,3000余南丰农民在江西、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内蒙古、黑龙江等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创办了木制品厂,有的还把企业办到了越南等周边国家,企业总数达2000余家,解决南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突破2万人;
●南丰农民创办的木制品企业初步形成了“沿海地区尖端产品带动、内陆省份半成品供应”的链式发展格局。
南丰走出一支农民创业大军 在南丰,有这样一大批农民,他们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的还走到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创办木制品加工企业,当上了农民“老板”,成为一支独特的农民“创业大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南丰拥有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南丰火柴厂,设在该县山林资源较丰富的紫霄镇。村民们纷纷进厂务工,在长期的实践中,村民们不仅掌握了一套木板刨制、晾晒、粘贴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村民了解到木材还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材料板,为南丰农民外出创办木制品厂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思想基础。进入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丰火柴厂越来越不景气,村民们便纷纷出来,为了摆脱贫困,他们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纷纷走出家门创办木材加工厂。刚开始,他们仅限于在宁都、赣州、吉安等省内地区办厂,产品也只主要生产单板、条料等半成品,尝试了几年后,市场意识敏锐的南丰农民看到木制品市场前景广阔,于是他们又多方筹资,把厂办到了广东、广西、湖南等国内各地,只要有木材原料的地方,他们都前去考察、办厂,甚至有的南丰农民把厂办到了越南等周边国家。
随着建筑市场的升温,他们很快在省外“淘到第一桶金”。有了资金和技术,这些农民企业家们又开始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做大企业规模,引进先进的成品生产设备,促使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如今,南丰农民在国内外创办大小木制品企业达2000余家,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办木制品企业的农民达3000多人,解决南丰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2万人。紫霄镇黄龙坑村村民徐平贵兄弟5人80年代初集资1万元,在赣州开办了一家木制品加工厂,主要生产单板等半成品,经过近10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了节省运输成本,扩大企业规模,1991年,他们又多方筹措资金150万元,在广东东莞市租用了一个厂房生产木制半成品和成品。如今,徐平贵的企业产品有衣架、家具、胶合板、曲木板等上百个木制品成品,产品出口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1000万元。
随着木制品市场的升温,致使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南丰木制品企业人一方面在适应市场,做大企业的同时,另一方面注重“抱团”发展,减少因竞争造成的内耗。位于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南丰木制品企业在同等产品质量的条件下,优先收购湖南、广西、江西等内陆南丰木制品企业的半成品,同时,这些企业老板大部分有着“同村”、“同族”的关系,有意识形成产业配套。因此,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带动下,极大地促进了在内陆地区木制品厂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销售在海外、制造在沿海、原料在内陆”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链条”效应不仅拉动了成千上万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南丰农民创办的木制品加工厂,还解决了2万余名南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紫霄镇小坪村村民商有荣只身前往浙江打工,由于他勤奋努力,很快从一家胶合板厂的搬运工升为企业生产主管。1996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一定资金的商有荣与兄弟合伙自己干,在广东佛山开办了一家木制品企业,经过10多年的经营,如今,商有荣在东莞、深圳、嘉兴等地办了4家分厂,产品大部分销往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出口海外,年产值达2000万元。国内外的南丰木制品企业主大部分与他建立了业务关系,他的公司俨然成为南丰农民在全国各地创办的木制品企业半成品加工基地。 |